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方案 > 文章详情
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6-06-12  点击数:

  一、本专业培养目标

  1.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能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人才和经济部门高级管理人才。

  2.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经济基础理论和系统高深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专业领域主要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站在学术前沿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创造性研究。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该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而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能在本学科相关领域独立从事高层次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高层次管理工作。

  二、本专业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

  2.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3.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

  4.高技术产业经济学

  5.产业分析理论和方法

  三、本专业学习年限和培养阶段

  本专业“1+4”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分三个阶段培养。

  1.第一阶段:第1-2学期,以硕士生课程学习为主。根据需要也可在第二、三阶段安排选修课程。

  2.第二阶段:第3-4学期,完成博士生候选人资格考试,完成文献综述并通过答辩,取得博士生候选人资格,正式进入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修完学分课程。

  3.第三阶段:第5-10学期,以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为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包括选题、研究与撰写、答辩与定稿三个环节。

  四、本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分

  1.课程设置原则

  本专业“1+4”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整体性功能。将硕士阶段的学习与博士阶段的学习有机结合,处理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特别注重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

  2.课程分类

  本专业“1+4”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学科通开课、研究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及其他教学环节等。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课1、政治理论课2、硕博连读英语1、硕博连读英语2。

  3.课程结构与学分安排(具体见附表)

  (1)本专业“1+4”硕博连读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为36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含政治课4学分,外语课6学分),学科通开课10-12学分(按《经济与管理学院一级学科研究生通开课程试行方案》的要求开设),研究方向必修课4-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2)在36学分中,政治课4学分,外语课6学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10-12学分,方法课学分不少于8学分,研究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任意选修课(任选课)学分。

  (3)一般每1学分按18学时设置。

  4.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

  (1)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教给学生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使学生建构起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

  (2)方法课以掌握具体研究方法,能够熟练、规范运用为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文献检索、定量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具体研究方法,从方法论的高度,加强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具备批判、完善、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3)研究课旨在加强研究生的研究实践训练,使学生进入本学科的理论或实践前沿,课程包括为进入学科前沿或结合课题需要的理论专著、文献专题课,讨论课等。

  (4)任选课以学科前沿介绍、跨学科拓展为主,可以由研究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做学位论文研究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

  (5)博士阶段的外语课程应强调实用性和研究性,可开设外国文献的检索与综述课。要求学生用外文完成综述报告。对应用型博士研究生的外语要求可相对较低,以能阅读本专业外国文献为最低要求。

  (6)博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确定具体的方式,有些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有些课程以研讨式教学为主。读书报告和讨论是研究训练的重要途径,导师为学生指定要求精读的本专业经典著作,通过深入的钻研和讨论,学习本专业的研究范式。

  (7)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口试”、“提交报告”、“课程论文”、“考查”等。

  五、本专业的中期考核

  1.本专业“1+4”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第三学期初进行博士生候选人资格考试。

  2.资格考试目的在于进一步遴选有研究能力的博士生,淘汰一部分专业知识不扎实或学术水平低、学术潜力不大的学生。

  3.博士生候选人资格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本专业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设计考试方式和内容,考试方式也可以和某一个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结合。

  4.文献综述的选题应具有前沿性和综合性。应系统收集和整理某个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就该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对在该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出设想,并有助于研究生在此基础上确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5.凡通过博士生候选人资格考试者,正式进入博士生研究阶段,未能通过资格考试者,退出硕博连读程序,按硕士研究生培养,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撰写硕士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

  六、本专业的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是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学位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该从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的要求出发,应尽量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开题报告。博士研究生在修完学位课程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必须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主要参考文献等。

  3.创新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专业理论、政策或者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必须有创新和一定的理论深度,质量较高。

  七、本专业的培养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按照武汉大学建立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博士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本专业的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本业对“1+4”硕博连读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学术活动等在培养方案中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具体的考核办法。

  1.综合考试:博士生在修完学位课程之后,一般在第四学期举行综合考试。考前应组织包括导师在内的本学科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五位专家组成的考试委员会,由一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认真负责的教授担任主席,导师一般不担任主席,考试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须报院、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综合考试一般涵盖两门以上课程,采用笔试和口试方法,主要考核和检验博士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综合考试应严格把关,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2.科研要求:本学科专业“1+4”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掌握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该承担或参加导师或其他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必须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是第一作者、本人是第二作者在指定的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1篇、在指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才能获得申请博士学位的资格。

  3.教学实践要求:为了加强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社会经济调查、实际经济部门工作等。

  4.学术活动要求: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听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并参与讨论,提交学习心得;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或者讲座,或者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类别
课程编码
课 程 名 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教学
方式
考核
方式
备 注
必     修     课
必 修 课
公    共
 
政治理论课1
2
36
1
讲授
考试
全校必修
 
政治理论课2
2
36
2
讲授
考试
全校必修
 
第一外国语1
4
72
1
讲授
考试
全校必修
 
第一外国语2
2
36
2
讲授
考试
全校必修
通 开 课
学    科
 
高级微观经济学
2
54
1
讲授
考试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必修
 
高级宏观经济学
2
54
1
讲授
考试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2
54
1
讲授
考试
 
中级计量经济学
2
54
1
讲授
考试
 
宏微观经济学前沿专题
2
36
3
讲授
考试
必 修 课
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2
36
1
讲授
考试
专业必修
 
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
2
36
2
讲授
考试
 
产业组织前沿问题研究
2
36
3
讲授
考试
 
产业发展前沿问题研究
2
36
3
讲授
考试
选 修 课
 
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研究
3
54
4
讲授
考试
研究方向选修,至少要选修3门课程
 
产业可持续发展专题
3
54
4
讲授
考试
 
高技术产业研究
3
54
4
讲授
考试
 
产业分析理论与方法
   3
54
4
讲授
考试
 
产业与金融专题研究
   3
54
4
讲授
考试
 
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
 3
54
4
讲授
考试
 
产业规制与政策
3
54
4
讲授
考试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研究
3
54
4
讲授
考试
 
企业理论
3
54
4
讲授
考试
 
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3
54
4
讲授
考试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3
54
4
讲授
考试
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环节
 
综合考试环节
 
科研实践环节
 
教学实践环节
 
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环节
 
学术活动环节
 
论文开题报告环节
 
论文预答辩环节
 
论文答辩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