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天地 > 讨论专区 > 文章详情
经济研究所举办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16-06-12  点击数: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于2009年10月29日在经济与管理学院第四会议室举办了“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

  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传江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中指出,博士生学术论坛是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综合考试新方式的首次尝试,旨在通过论坛交流科研心得,拓宽研究视野,跟踪理论前沿,提高科研能力。他希望低年级博士生、硕士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努力把论坛办成一个连续性、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简新华教授、钟水映教授、杨艳琳教授和成德宁教授等出席了论坛,研究所各年级博士生、硕士生共3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8位博士研究生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汇报。

  李魁就“人口转变、经济增长与经济福利”作了主题汇报。他认为,关于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因在于传统研究(人口增长或人口总量与经济增长)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居于不同年龄段人口具有不同的经济行为,一个国家属于“幼年型”、“老年型”还是“成年型”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密切关系。人口转变通过“财富创造机制”、“人力资本投资机制”、“投资扩张机制”、“公共投资机制”等渠道作用于经济增长。虽同样经历了人口转变,但东亚不同国家或地区彼此经济增长差异很大。人口转变并非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而只是一个有利因素。通过面板实证发现,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导致“高储蓄率”、“高投资率”、“高出口”以及“高经常项目盈余”(四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于海淼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作了主题汇报。他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定的媒介与桥梁,这个媒介与桥梁可以归纳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形容为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这种协调能力以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能力为评判标准。现存的各项评判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普遍采用货币度量的标准,但是货币价格本身只反映人类对某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忽视了自然的贡献,以货币为量纲的核算标准存在局限性。但是我们可以判断,目前地球的所有能量来源都来自于太阳能,以更为客观的太阳能能值作为经济发展核算的新量纲,以生态经济学的视角,来综合核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投入和产出,以获得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更为可观的度量。

  王婧就“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化”作了主题汇报。她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解释产业集群现象的理论模型包括柔性专业化理论、新竞争理论、竞争优势论、企业网络论、递增报酬理论等。然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成为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些理论的解释能力和对产业集群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显得比较有限。产业生态化发展是运用系统和生态规律指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产业发展方式,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下产业发展的方向,在产业生态化的框架下,企业之间通过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产生新型的集聚,这种集聚旨在与促进经济与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产业的生态规模经济与生态范围经济。

  冯碧梅就“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作了主题汇报。她指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又称为“垃圾经济”;而低碳经济相对于高碳经济,更接近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核心和实质。在侧重点上,后者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前者侧重于碳生产率,强调降低碳排放量和温室气体。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体现两型社会特征的新经济形态,而循环经济是方式。光发展循环经济会出现:规模不环保、规模不经济、循环不环保、循环不经济的状况。

  洪群联就“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作了主题汇报。他认为,集聚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要素集聚并不意味着就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在研究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时,需要注意产业集聚本身的结构问题:一是集聚中企业规模结构对产业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即集聚中大中小企业的比重和结构,要为产业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一个“有效竞争”的集聚结构;二是集聚中产业的类型结构对产业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即集聚是一种产业为主还是多种产业并存,多样化和专业化何种更有利于产业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政府通过建立高新区的形式推进企业的集中,但是园区的建设往往忽视集聚结构特征的因素,区域内生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这是需要重视和改进的地方。

  娄飞鹏就“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作了主题报告。他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也有可能造成发达国家产业的空心化。国际产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从三大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各自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三大地区的资源禀赋看,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大规模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时机是否成熟,仍然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姚雯就“金融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作了主题报告。她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远远不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相比,存在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金融支持倒挂,金融风险加剧,金融生态断裂等问题,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因此,需要从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农村资金来源渠道,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规范引导民间融资等方面入手,强化金融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叶桂君就“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成本、风险和激励”作了主题汇报。他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营者对企业的成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成为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个研究重点和热点。委托-代理理论是当前解释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论。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中最大的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内部人控制,加强经营者薪酬激励与约束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然而,薪酬激励存在一个适度性问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以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这是委托-代理中的关键问题。

  尽管本次论坛交流时间短暂,但反响热烈。汇报者就研究成果和心得作了精炼汇报,各方面能力得到一次极为宝贵的锻炼,为未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论坛交流积累了经验。参与论坛的博士生、硕士生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洪群联 李魁供稿)